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西直河两易其址北京石材业的生存迁徙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06  浏览次数:166
核心提示:作为华北最大的石材市场,西直河石材市场正在经历成立以后的第二次搬迁,只不过这次它将彻底转移出北京,在天津、河北寻找全新的落脚点。
       作为华北最大的石材市场,西直河石材市场正在经历成立以后的第二次搬迁,只不过这次它将彻底转移出北京,在天津、河北寻找全新的落脚点。尽管搬迁多少带着点“凄凉”的味道,但正如那句话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曾经的辉煌已成云烟

今年是正山石材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黄艳在西直河石材市场工作的第11个年头,她见证了石材市场的巨大变迁。

随着政府搬迁日期的日益临近,作为最后一批搬迁企业,黄艳马上也要告别这里。目前,黄艳的公司已经在天津物色好了新厂址,所有搬迁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现在的黄艳除了不舍以外心中又多了些许期待。“我相信,在天津会有更好的未来。”

2013年可以说是石材行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受房产调控和政府反腐的影响,石材市场开始遭遇寒冬。各石材企业在那一年业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接来下的2014年、2015年上半年,石材生意更是格外惨淡。“从2013年到现在,西直河大多数石材企业都在艰难度日,加之政府搬迁政策的出台,有的企业干脆不做石材生意,借着这个机会转型了,不过也有不少像我们一样执着坚守的企业。”黄艳说。

疏解非首都功能搬迁成必然

实际上,从西直河迁出已经是北京石材企业第二次搬家了。“2003年,玉泉路附近的大批石材企业因城市建设拆迁而搬到西直河。西直河临近五环,与京哈高速、京沪高速挨得很近,正适合做物流,而石材又和物流关系密切,于是西直河与石材商一拍即合。”石材商会常务副秘书长马振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北京的建筑石材100%来自西直河,整个华北和东北的建筑石材80%以上也从西直河发货,对中国北方地区来说,西直河的石材不可或缺。

但渐渐的西直河石材市场对于当地来说越来越成为一个负担。西直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军说,石材加工造成环境污染,市场扩张带来人口集聚、交通拥堵、环境脏乱、治安复杂等问题。每年用于垃圾清运、管道清理、环卫保洁的投入高达800万元,但脏乱差现象始终难以根治。

而且西直河石材市场年交易额虽然高达300亿元,但带给当地的税收却不多。由于西直河绝大多数石材企业都没有在当地注册,2012年上缴朝阳区的税收只有196万元。

对于距离CBD仅15公里的西直河村来说,经营石材市场渐渐成了一笔“赔本”的买卖。于是在2013年的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全票同意对石材市场腾退拆除。

从2013年开始,十八里店乡政府已为有意赴外埠发展的石材企业联系了天津武清,河北香河、黄骅和易县等新址,不少企业已经建设了新厂房。十八里店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市场腾退拆除后,将用于绿化产业发展。其中,82%的用地将用于还原绿地,其余建筑用地也已在洽谈中,将用来寻找适合北京市发展的企业。

再次出发寻找“最好的石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山石材董事长马正山留学时意外地发现了石材蕴含的商机,数年打拼之后,马正山的生意越做越大,并在国内开办了自己的石材公司。

而在2003年西直河石材市场第一次从玉泉路搬到西直河后,作为第一批入驻的石材企业,马正山开创的正山石材从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

“我们能继续坚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马总对石材行业十多年的情感。”黄艳说,“希望我们这次执着的坚守最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段旅程的终点便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回想起十余年在这里的点点滴滴,黄艳心中总有着太多的不舍。但无论怎样生活还要继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谁知道下一站的景色会不会比这还美呢”?黄艳说。

在黄艳看来,此次搬迁机遇与挑战并存,最大的利好是北京、天津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她说,“朝阳区政府给予我们企业极大的支持,主动帮我们寻找落脚点。天津市政府对我们的到来也十分欢迎”。

黄艳所在企业找到的新石材基地名叫天下石仓,目前已经有上百家石材企业进驻,其中大部分都是北京转移过去的,大家彼此都很熟悉。

另外,通过企业的搬迁,在巩固原有客户的基础上还能逐渐对外扩展新的客户。这对企业未来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