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赛村:从卖石材到卖风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16  浏览次数:249
核心提示:7月12日,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跟随闫振国来到他的生态园——内丘县南赛乡北赛村公子峪生态园。
       7月12日,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跟随闫振国来到他的生态园——内丘县南赛乡北赛村公子峪生态园。山上成片的果树郁郁葱葱,山腰一排窑洞式餐厅内人头攒动,山脚下还有陆续赶来的游客。

“天气炎热,很多市民进山消暑度假。”闫振国说,过去挖山锯石板,越挖心里越空。现在治山卖风景,钱越挣越多。

北赛村有耕地600亩,人均不足2分地,山场却有4000亩。由于这里土地瘠薄,干旱少雨,过去曾是“光山秃岭和尚头”。和闫振国一样,十几年前,村里能干的青壮年开始上山挖石头、锯石板。

少数人的腰包鼓起来了。然而,山场却变得千疮百孔。有一次,闫振国去前南峪收石料,看到人家的山场上全是果树,一袋栗子能卖五六百块钱,心里很不是滋味。“咱也守着山,为啥只能卖石头?”

经过一年多的筹划,2006年初,闫振国头一个放下做了多年的石板生意,在村东承包了500亩荒坡,挖沟,垫土,种树。转眼间,几年积攒的几十万元就花光了。当时,正值市县鼓励生态建设,他争取到太行山绿化补助、现代农业项目资金等支持,绿化面积一点点扩大。2013年,他就势建设生态园,搞农家乐,发展生态养殖。去年,闫振国收入近50万元。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陆续有4个搞石板生意的老板也加入治山行列。周边村庄的群众也都开始治山,如今,北赛生态经济示范区辐射6个村,面积达1.5万亩,栽植果树60余万株。

据南赛乡乡长刘飞介绍,随着全县生态建设工作的推进,原来遍布全乡的小石板、小石材厂全部关停,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园、农家乐。目前,全乡已建成规模生态园8家,发展农家乐10家。

喜看北赛“绿富美”

从挖山到治山 , 荒山秃岭绿起来

7月12日,正值盛夏,来到内丘县南赛乡北赛生态经济沟示范区,只见成片的果林在一道道山坡延展。

北赛村山场面积达4000亩,是耕地面积的6倍多。由于土层薄,降雨量偏少,干旱严重,全年土壤平均含水量不足12%,林木难以成活,“光山秃岭和尚头”曾是它的生动写照。

既然靠山,村民就想办法吃山。十几年前,村里能干的青壮年都开始上山挖石头、锯石材,闫振国就是其中一个。

“行情好的时候,每年能赚20多万元。”闫振国说,几年下来,他有了两台石板锯,雇了十几个工人,每年有上千吨的石板销往外地。

然而,近年来受市场影响,石材生意越来越不好做,闫振国一直琢磨转行做别的生意。

因为经常去邻县收石料,闫振国在邢台县前南峪看到,当地的山场到处种着绿油油的果树,光一袋栗子就能卖上五六百块钱。

“再看看咱的山场,成片的山场被锯得残缺不全。”闫振国说,自己也守着山,为什么只能靠卖石头挣钱,况且采石板也破坏山体?把山治了,栽上果树,既能保护山上植被,又能卖果挣钱,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经过一年多的筹划,2006年,闫振国做出一个轰动全村的举动,他承包了村东的荒坡,把几年来锯石材挣的几十万元全部投到荒坡治理上。当时,村民们都说,闫振国放着现成的钱不挣,去填荒山这个无底洞,这不是犯傻嘛?

闫振国却干得不亦乐乎。三天两头到外地参观学习,回来后挖沟、垫土、种树。转眼间,积蓄就花光了。这时,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他争取到太行山绿化补助、现代农业项目资金等支持,绿化面积一点点扩大。

好不容易,500亩山场种上了苹果树、核桃树。可两年后,闫振国又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他把种的果树都刨了。

“我去外地考察,发现自己种的果树品种太落后了。一起步就被别人落下几十年,怎么能成功?”闫振国告诉记者,刨树是为了更新树木品种,也是为了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在半山腰,闫振国指着满山的果树告诉记者,现在每亩地能收入四五千元呢。

多村连片开发 , 山场环境美起来

站在一处名叫柏树垴的小山丘上,四处望去,新栽的果树已有些许绿意。更远处,新打的梯田层层叠叠,鱼鳞沟拦截坡面径流,蓄水池镶嵌在各个山顶,小塘坝拦泥蓄水,实现了浊水不下山、泥沙不进川。

去年,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北赛村的山坡上铺设了1500亩滴灌管道,节水输水管四通八达,通到每一棵树下。

在闫振国的带动下,不光本村,就连周边的村庄都开始治山种树。县政府审时度势,把包括北赛村在内的7个村庄整合为北赛生态经济沟示范区,引导群众栽植果树,把经济沟建设推向市场,调动社会力量进行开发。

如今,6个村庄的荒山由原来的各自为政,变为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对山、水、林、田、路、村统一打造。他们不仅在沟域内绿化荒山,种植了松、柏、槐等绿化生态林,还因地制宜栽种了核桃、苹果、杏等多种果树。同时,完成了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彻底改变丘陵区干旱无雨靠天收状况。

今年,内丘县将北赛生态经济沟示范区建设作为发展沟域经济的重点之一,计划新打大口井6眼,建蓄水池13个、扬水站7个,安装滴管2000亩,新上变压器2台,架设输电线路2万米,修路14公里。同时,抓好果树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示范区,为当地广大果农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果农种植管理水平。

据县林业局局长蔡风海介绍,该县聘请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抓紧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并将沟域经济与现代旅游、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生态修复保护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成方连片、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生态经济沟。

好环境带旺旅游业,山区农民富起来

顶、坡、沟立体开发,沟域综合治理让北赛村及周边村庄树多了,鸟多了,山青了,水绿了。

沟域内蜿蜒的柏油路依山而建,把一道道山沟相接相连。河塘渠坝随地势而修,似飘带缠绕山间。层层叠叠的梯田随山势转弯,如行云流水……

山上的满眼绿色让人心醉,山下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绿树掩映、山泉环绕,与绿水青山融为一体。

“我们修建了窑洞式的农家乐,山脚下还有生态养殖,让游客看田园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把这山场变成游客留恋的地方。”闫振国说,采摘观光算是刚起步,去年收入仅有五六万元,但他相信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亲近自然,采摘观光游的市场前景广阔无比。

“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集旅游、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沟示范区,使区域面积达到3万亩。”据南赛乡乡长刘飞介绍,由挖山、锯石板转型到建生态园的不仅仅闫振国一家。近年来,随着全县生态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原来遍布全乡的小石板、小石材全部关停,而靠治山、栽果、种养殖发展生态园、农家乐的,却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全乡成规模的生态园已建成8家,正在建设的还有13家;以吃农家饭、尝农家菜、看农家景的乡村农家乐也已发展到10家。

据了解,内丘共有212条沟谷,涉及125个行政村、6万余人。今年年初,该县按自然沟域把全县山区分为几条大沟域,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突出打造“绿、富、美”,实现一沟一品、一沟一景。

记者手记

过去挖山锯石材,破坏了环境,砸了子孙后代的饭碗。如今,治山修复生态,打造的“绿色银行”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

北赛村的发展经历也再次印证一个道理: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资源和财富。“沟域经济”的兴起,不仅为山区用好山场资源、摆脱贫困趟出一条道路,也为把太行山区建成京津冀的生态涵养区、旅游休闲区、生态产业区奠定了基础,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绿水青山。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