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石材机械 » 正文

泉州开启“机器人”时代 “数控一代”推动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16  浏览次数:496
核心提示:招工难和用工难,在泉州正被逐步破解,眼下又来了一支生力军:机器人。尽管这些“机器人”的外形很难符合大众的想象,机台、冲床、箱子……最接近想象的,是一只灵活的机械手,但用过的企业都说好:一台机器人,能顶得上10个熟练工。
       招工难和用工难,在泉州正被逐步破解,眼下又来了一支生力军:机器人。尽管这些“机器人”的外形很难符合大众的想象,机台、冲床、箱子……最接近想象的,是一只灵活的机械手,但用过的企业都说好:一台机器人,能顶得上10个熟练工。

自2013年11月中国工程院和福建省政府举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座谈会后,泉州开启“机器人”时代,在全省率先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并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示范中心。“数控一代”正全面推动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

效率:一台机器人,顶10个熟练工

在南安市的中宇卫浴生产车间,一台转盘式机器人非常快速地抓起一个水龙头,向正在急速转动的磨石靠近,一阵轻微的响声过后,转到下一个位置,对水龙头的另一面进行抛光和研磨。

“你看,像不像一个工人,站在中间,拿着水龙头,不断地翻面操作?”中宇卫浴总裁蔡吉林说,一台这样的机器人,在同等时间内,能完成相当于10个熟练工的工作量,还可以24小时工作。

特步也装备了机器人。流水线上还未成型的鞋子,一只机械手抓住,放到喷口,在指定位置配上胶,均匀、稳定、快速,喷好后放下,再迅速抓起下一只鞋子喷,灵活程度不亚于工人的手。“喷胶关系到鞋子的质量,控制得好,穿上以后就不会出现脱胶,需要熟练工。”生产总监戴勇算了一下,一条生产线用上机器人,8到10名喷胶熟练工就不用了。

“很多人对‘机器人’的概念更多来源于电影或电视,对工业机器人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差,如果说‘机器换人工’就更贴切。”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说,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和普及,不只是替代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智能化,提高效率和精准度;目前,已经有1000多套工业机器人走进纺织、鞋服、建材等产业。

好处:机器人雕刻,污染小不愁招工了

位于惠安的闽丰数控也有拿手绝活:一套雕刻机器人,能同时加工两根5米长的龙柱,10天完工。龙柱比较普遍用于各种广场和风景区,市场需求量大,但以往都靠石匠手工雕刻,1根龙柱需要4个工人花60天时间。

“工人坐在操作间,在电脑上输入指令,机器人自动生产。对石雕产业来说,这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惠安石雕石材同业公会会长蒋细宗更感兴趣的是,机器人雕刻全过程都可以在水里,石粉就不会飘出来了,且极大地降低了噪音,“不会对环境产生粉尘污染,也就不会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招工就容易多了”。

机器人的这种好处,也是受到应用企业认可的重要原因。例如水龙头的抛光研磨,就会危害工人的呼吸道、视力等,尤其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干。“80后和90后的工人,他们的父母也会不舍得,宁可让他们在家里呆着。这种工序,就可以交给机器人完成。”蔡吉林说,这种经济账是划算的:目前熟练工的工资每个月要6000元,一台机器人的价格大约80万元,可以替代10个熟练工,大约一年就回本了,机器人还能继续使用,不用担心工人流失。

前景:打败了进口机器,还能出口赚钱

“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但在关键环节起作用,一是繁琐、无技术性、重复的劳动,二是有毒、有害、高风险的劳动。”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总监冯少平说,经过一年多的迅猛发展,泉州在研发机构、设备生产等数控产业上游已经有了雄厚的底子,一旦在各大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就能带动整个泉州的产业转型升级。

“现在我们都不用进口,还能出口卖给外国人。”永信数控董事长林辉煌对此颇为自豪,三年前他还要花20万元从德国引进鞋面加工机,通过吸收先进技术、融合本地产业,目前永信的平绣机已占据全省70%以上的市场,并出口到东南亚。

目前,泉州地区的数控生产企业,已经成为一股新的产业势力。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说,目前泉州数控装备研发企业大约60家,应用企业超过100家。今年将重点突破数控机床、抛磨、焊接和冲压机器人等。东南亚、台湾等地方的企业也开始下单采购。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