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石材村”华丽转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15  浏览次数:194
核心提示:石材作为安溪龙门、官桥两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恶化的代价。
       石材作为安溪龙门、官桥两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恶化的代价。三四年前,安溪县痛定思痛,全面退出“石材”这个年产值超过7亿元的产业,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生态得到改善的同时,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养殖行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狮子寨是龙门镇溪坂村西面的一座陡峭山峰,由于石料材质优良,这里曾是龙门镇石材产业主要采石场,石材产业也曾是该村的经济支柱,溪坂村被称为“石材村”。“村里人均不到两分地,石粉、石碴、边角料到处都是。旱季,沟渠被废弃石碴堵死;雨季,农作物经常被山上冲下的泥沙淹没,多数农田变成废田、荒田。”村民们说,他们原来基本靠石材为生,但也饱受污染之苦。
 

“来来,吃龙眼!”该村原党支部书记蔡金水家在狮子寨山腰间,他从屋角树上摘下几串龙眼,记者吃起来感觉非常清甜。“要是前几年,我可不敢请你们吃这里的龙眼,那时候果壳上沾满一层厚厚石粉,根本不能吃。”
 

在蔡金水的带领下,记者爬到采石场旧址,只见这里去年年初实施的石矿山修复工程成效初显。翠绿的爬山虎已爬满排水沟护坡,山毛豆、银合欢等生命力顽强的绿化树种长势良好。山下梯田里一片错落的黑色棚架和波光粼粼的鱼塘,是石材产业退出后村里发展起来的牛蛙养殖和鱼类养殖所在。
 

“石材产业退出后,村里人都要重新找出路,年轻人大多出外谋生,一些上年纪的中老年人只能留在村里。”蔡金水就和村民们琢磨着新出路,在厦门水产学院工作的老乡建议,水渠通了,山上有清洁山泉,气候也适宜,可养殖牛蛙和中华倒刺鲃。几户村民先行试养,很快尝到甜头。现在,全村已有23户人家养殖牛蛙,今年共出售牛蛙十多万斤。
 

村民蔡金同去年在采石场下面修建了三个鱼塘,放养3000尾中华倒刺鲃和部分红鱼、草鱼。蔡金水则利用采石场留下的石坑养鱼,有的石坑深达7米,容积达2万立方米。蔡金水从排水沟引入山泉水,在里面放养中华倒刺鲃鱼苗。“中华倒刺鲃价格比较稳定,市场上每斤在20元以上,一亩经济效益在2.5万元至3万元左右。”蔡金水介绍,废石坑改造成鱼塘,可节省不少投入,源源不断的山泉水也让这里养殖的中华倒刺鲃更加优质。
 

龙门和平村的村民白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公路两旁石材加工厂林立,有四五十家,晴天从这里经过,粉尘飞扬、令人窒息;雨天泥沙俱下,车辆堵塞。“最辉煌时,龙门镇有大小石材企业近200家,仅和平村就有三四十家。”和平村村主任白文胜从事石材加工十几年,早在政府关闭石材企业的前一年,他就考虑到铁观音市场比较成熟,做茶配套生意大有可为,于是他就关闭石材厂,办起了专做茶家具的集慧工艺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公司规模逐步扩大,产品也远销全国各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