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丹红核实报道:湖滨路整修试验段,今天正式开挖施工。
前天,我沿着湖滨路的非机动车道走了一遍。湖滨路全长840米,机动车道约6米宽,道路东侧的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铺的都是一样的花岗岩石砖。靠西湖一边的自行车道,铺的是大块石材,铺成“一字形”。
用肉眼看,最受伤的是机动车通行最频繁的马路中间位置,每隔三四米就有一处高低不平的花岗岩路面,一般落差都有三四厘米,最大的有10厘米左右,花岗岩石砖之间的缝隙也被挤压得很不均匀。
“下雨天,这些坑洼的地方积满了水,一踩水花就溅起来了。”一位负责湖滨路养护的市政工人开玩笑说,湖滨路面看起来像被“炸”过一样。
有关方面说:
铺花岗岩
主要是为了不破坏景观
负责湖滨路整修的是上城市政所,工程科科长李迦南说,不用沥青,采用花岗岩石砖做面层,这跟湖滨路作为景观大道的定位有关。
2003年,湖滨路建成启用的时候,就是以步行商业特色街的面貌出现的。
作为西湖边的一条商业特色街,其规划和设计就是以景观为主,用花岗岩石砖铺路面也是景观的一部分。这次湖滨路大修是以改造为目的,原则上不破坏原来的景观,这是一个大前提。所以经过多方专家论证,最终还是确定了修旧如旧的改造方案,依旧沿用花岗岩石砖铺路。
彩色沥青铺机动车车道,杭州也有不少,比如市区的很多公交车专用车道就是用红色沥青摊铺的。对于养护单位来说,沥青施工速度要快很多,后期养护维修也不麻烦,但沥青路面在修补的时候,会碰到不同批次沥青颜色新旧不一的问题,到时候路上会出现一个一个补丁,还是会影响湖滨路的景观。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大家看到湖滨路石砖破损只是表层的情况,更关键的是,湖滨路的基层被破坏了,石砖层才会出现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的情况。所以这次整修要深入到基层,而不是仅限于把花岗岩石砖重新铺一遍。
为了节约成本,上城市政打算,整修时把现在路面上完好的石砖,尽可能保留下来,除了被画上交通标线、四角破损断裂的石砖,其他的都要继续用在翻修好了的湖滨路上。
这些老砖用上,不够再铺新订购来的花岗岩石砖。“我们会采用技术手段,让新砖跟老砖从肉眼上看颜色差不多,有整体感。”李迦南说,修好以后市民应该看不出来路面有新旧砖的差别。
上城市政所做过统计,湖滨路现在每小时大概有四五百辆车子通行。
既然车流量这么多,道路改成沥青路面,破损的情况是不是可以少一些?
杭州人行道上尝试铺装新材料
目前不考虑大规模推广
一下雨,就有读者给快报打电话,反映家门口的人行道地砖松动了,一脚踩下去,地砖旁的水花都能溅到衣服上,俗称“水老鼠”。
为解决道路积水、受车辆挤压易受损的问题,杭州市政部门曾尝试在市区道路特别是人行道上使用新型材料。
从市政监管中心了解到,杭州城市道路路面主要分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两种,沥青路面居多。
沥青路面又分透水沥青和改性沥青两类。透水沥青,顾名思义,排水性好,下一点小雨不会形成道路积水,新建道路多是透水沥青,像现在延安路用的就是原料进口的透水沥青,40毫米厚的路面可吸收大概8毫米的雨量。只有一些老路和老小区,用的是相对经济实惠的改性沥青。
市区人行道路面,主要有三种材质——
一种是跟湖滨路一样的花岗岩人行道板,这种路面耐磨强度好,但不易养护;
一种是透水人行道板,这种路面容易松动,下雨天市民容易踩到“水老鼠”;
还有一种是现浇混凝土,比较扛得住汽车的碾轧,整体性强,但维修之后看起来就像“补丁”,不好看。
从2011年开始,杭州人行道陆续尝试用新材料取代老材料。
2011年9月,湖墅南路从花中城大酒店到沈塘桥的一段人行道,用上了彩色压膜地坪,就是在浇筑好的混凝土上采用压膜、整理、密封等工艺,做出带自然材质纹理的路面,整体性好又抗压。
还有一种是透水混凝土,黏结度好,透水性佳,哗哗哗一瓶水倒下去,路面看不到一点积水,也是2011年下半年在白石路、凤起路、环城西路等人行道上试验后陆续推广开来的。
这两种新材料在人行道上已用了近两年,效果如何,有没有可能大规模推广?
杭州市政监管中心工作人员说:“透水混凝土路面,必须得用在地下管线设施已经安装完整的道路上,因为一旦开挖,混凝土路面局部修补的话就像贴了块补丁,很难看。”不像人行道板铺设的路面,维修时只要翻开板砖即可,修好以后也能恢复原样。彩色压膜地坪抗压性强,但也有缺点,透水性弱。
因此,这两种材料在杭州人行道上在逐步使用,但并没有大规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