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成最大怀旧石材聚集地20个猪槽卖400
青岛成最大怀旧石材聚集地20个猪槽卖400
青岛成最大怀旧石材聚集地20个猪槽卖400
青岛成最大怀旧石材聚集地20个猪槽卖400
青岛成最大怀旧石材聚集地20个猪槽卖400
石墩、石锁、石柱、石磨、石磙子、石碾子、石臼子、石猪槽……平度崔家集隋家庄,一片约百亩的空地上,堆满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石制器具,上百种上百万件。这里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旧石器具聚集地,成为当地致富的产业。
探访走进旧石制器具世界
昨天,记者走进隋家庄村,立即被路边堆放着的上千只石磨盘吸引,这些石磨盘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磨粮食的工具。而沿着乡村路往前,则完成进入了一个古旧石器展览场:成千上万的石磙子堆在道上,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明清时期的雕刻精美的“圣旨碑”,大户人家门头牌坊,件件价值不菲;还有拴马桩、地基石墩、石座,寻常百姓家用的蒜臼子、石猪槽等等。
村民张晓林介绍,人们最熟悉的是石磙子、石磨,这些四五十年前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近些年逐渐失去了用场。最初家家都有,后来都嫌占地方,绝大多数都处理掉了。而现在,这些东西成了人们怀念往事的“宝贝”;另一类则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如雕刻精美的圣旨碑、石狮子,还有一些横梁上雕刻的吉庆图案等;而建筑类的石板、石墩、石锁、石柱等,依然能够在复古建筑中派上用场。
现场20个猪槽卖了400元
在现场,一位开着三轮车刚从外地收购回来的村民正在卸货。记者看到,他搬下来的是一些直径五十厘米、宽二十厘米的猪槽。正在卸货的孙兴业介绍,这些猪槽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养猪,石制猪槽是农户的必备品。不到一刻钟的功夫,20余只猪槽很快就卸完了,这个石器点的李老板点了4张百元钞票给了孙兴业。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都靠着这个发了财,还有的换上了汽车,自己因为年纪大了,考不出驾照,只好开个三轮车出去收购石材,比起那些大户,自己还差得远。 ”
刚收购完猪槽,又有人送来了石板。李老板走了过去。只见有三辆三轮车上面都拉有一米多长的石板。据收购者陈先生介绍,这些石板有的是大门上的横梁,由于村庄改造,拆迁时这些石材就成了“废物”有的甚至拉着去填垃圾坑。 “我们收购的时候,一块石板根据长短给不同的价格,因此,拆迁户很愿意卖给我们,我们周边四五个村子都靠收购旧石材生活。”陈先生说。
来源旧石器来自省内及周边
“你们还是不要报道了,如果报道了,我们的生意怕是不好做了。一些百姓本来不知道旧石材这些行情,一报道出去价格会抬高。”在现场收购石材的李老板告诉记者。虽然不大愿意透露过多,但是她还是打开了话匣子。
据她介绍,现在收购的石材大部分来自山东地区,别的地方像河北、河南等周边省市,也是他们收购的货源地。山东地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石制器具?李老板说,过去山东一直是比较穷的地方,而山东多山,石头资源丰富,山东人多就地取材,挖山打石头,制作各种石器具,从石磙子到猪槽、牛槽还有石碾子、石臼子,无不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写照。而南方的水较多,木材资源丰富,猪槽、牛槽一般都用木头制成,石制器具在南方就少见。
产业上千人回乡收旧石材
据了解,隋家庄收购古旧石器具的产业开始于五年前,从小到大,发展成全国知名的集散地。目前,这个村庄周边的十多个村庄的上千名村民从事这一行业,足迹遍及山东及周边数省。
“以前我们这里的人很多是出去打工挣钱,现在有了这个赚钱门路以后,没有人愿意出去了,本钱也不多,挣的还不少。如果一天能找到四五块石板,收购价是10元一块,拉到这里卖四五十元一块,一块挣三四十,一天也挣一百多元。 ”从事石制器具收购行业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现在附近的村子年轻人也有很多加入到这个行当,“他们走得远,开着货车到处跑。 ”
同样从事收购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家干这行五年了,从有这个行业就开始干,现在儿子和儿媳一直在济南那边收购,收购完了后就找个地方放下,等凑足了一大车就运回来。而自己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本来找到了一个工作,但一个月仅挣二三千元,看到家人从事此行当挣钱容易,也在他们的感召下加入到收购的行列。”
去向修复古旧建筑的原料
这些旧石材到底哪里需要,收购这么多的石磨、石磙子能干啥用? “其实,这些对普通百姓来说没有用的东西,可一到了外面就成了‘香饽饽’。 ”据隋家村书记隋德义介绍,旧石材能派上大用场,一些外地的复古建筑都喜欢这样原汗原味的东西,现在的工匠和工艺已达不到那个时候的标准了,有的时候,仿古建筑可根据拉过去的石材来“量身打造”某些重点部位,以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前几天,有一家仿古酒店来他这里寻找一对类似大宅门前的石狮子,发现这里有货后,不惜花几万元也要买走这对石狮,以获取门前最佳效果。
“我们不但在国内销售,还远销到韩国、西欧等一些国家,这些旧石材也不算是文物,运输起来也很方便。现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方便快捷,足不出户就能有生意上门。”隋德义笑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