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山谷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采石场,在一些交叉口竖立着许多石块,上面写着各个采石场的名字及指引标志。
一处大型采石场,一堆碎石堆积在作业区外围。
工人在一块巨石的顶端打炮眼,密集的炮眼分布决定了爆破后一块花岗岩的形状。
一座山头被开采得只剩下一块巨型残石,带着切割机留下的刀痕。
被切割下来的巨型花岗岩被整齐放置在一起,等待装车运往外地。
采石场区域严重缺水,用石块堆出一个简易水池积蓄雨水可以解决一部分生活用水。
在采石场,简陋的土堆便是大家公用的厕所,土堆外用一块巨大石块写上“男”“女”作为简单区分。
公路像一条毛细血管,笔直横穿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一辆辆大型卡车蜗牛似的蠕行在大漠之中。
这些大卡车车头鲜红,后车厢压载着一块块切割成长方形的巨大石头。这些千百万年生长于斯的石头,颜色以金黄色为主,夹杂暗色不规则斑点,近几年,它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卡拉麦里金”。作为一种巨型花岗岩,眼下它们正不分日夜地被开采,然后源源不断地运出准噶尔盆地。
没有人记得最初是谁开创了这一产业,但今天,茫茫无际的荒漠戈壁间,已神奇般长出一个个规模巨大的采石场:它们粗暴地掀开沙漠地表,利用机器一层层深切,一层层将这种质地柔软细密的花岗岩切割出来。这些来自亘古荒漠的花岗岩,最终被打磨变成遥远大城市广场上方正的地砖,或者是建材市场里时髦的花岗岩壁砖,甚至边角碎料都被嵌入普通城市居民厨房的灶台。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携带大量资金老板的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还有操着各种口音的打工者,这种投入不大、产出却甚为丰厚的荒漠采石场,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北缘遍地开花。今天,“卡拉麦里金”已成为当地继“白(棉花)、红(番茄和瓜果)、黑(煤炭和石油)”之后的又一快速经济增长点。
西北大漠的阳光相当慷慨,往往要到晚上九点之后,太阳才肯慢吞吞地将西边的天空染出一片红晕。而下午五六点钟的样子,大漠上的阳光还火辣辣地烫人。37岁的福建工人张贵柏头戴安全帽,满头满脸的汗,正一锤一锤地与工友配合着敲打石头。不远处,是发出尖锐呼啸的石头切割机,巨大的齿轮飞速转动,以大地为棋盘,将方圆数公里的沙漠一道道整齐深切下去。切石机切口一般深达三五米,整个工地黄尘弥漫,眼睛都睁不开。
5月初,张贵柏和其他老乡一起来到乌鲁木齐打工。当时,他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自己能找到一份怎样的活。每天清晨,大量来自玉门关外的口里人,将城市一角自动形成的人才市场塞得水泄不通。张贵柏也一样挤在人群中,看见某处有人高声嚷着招工,便一窝蜂跟过去围观谈价。“这个收入可观,老板保证每天最少能挣五六百元,管吃住”,石匠出身的张贵柏觉得这份活还不错,于是跟其他工友一道来到沙漠工地。
张贵柏们的工作不复杂,就是整天跟在切石机后边,将它第一道切开的地表首先进行清理,去掉浮尘和黄沙,然后将石头用大锤敲打出来。敲打是有技巧的,要按照石头的纹理使巧劲,否则破碎、不成形的石材,打出来也都是废料。只有按照长1米、宽0 .7米左右的规格切割出来,才算是合格的产品。
张贵柏的老板是江西人,今年五月才刚投资几百万,拿下了这家采石场。“如果打出的是碎料,老板就按38元/方计工,如果打出的是整料,工价会高出几倍”,张称,从地底挖出的整料运往附近收购厂家,一方800多块,如果再被继续细加工,一方石料最后外销的价格可以达到3800元左右,利润丰厚。“这里石头好,往往打到第二、第三层,就能出产好石头了。”
离这家采石场不远,相邻工地即已是另外一家采石场老板的地盘。工人们讲,就在卡拉麦里保护区外围,大大小小类似的采石场多达上千家。有本钱的老板,除了投资切石机,还会有吊车、挖土机等大型设备,以及采用一种冷爆技术炸山取石;本钱小的老板,则只有切石机和运输石块的小铁轨,其它都靠雇佣人力去打石头了。
这些工地上,河北、江西、四川、陕西、河南、贵州、安徽等天南海北的口音都有,而且一个工地多是拖亲带邻而来。“基本是亲戚朋友介绍的”,按张贵柏的说法,工头每介绍一个工人进来,老板会给他额外加薪。采石场的地由老板圈定,设备由老板投,场子里每天能产多少石头,则完全由工人们自己承包自己出产,然后每月凭生产量结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