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石材业,对南安而言,是一个“零资源”产业。因为这里几乎不产石材,市场也在外头。
上世纪90年代初,南安人突破“依靠自然资源发展产业”的惯性思维,在政府主导下,依托专业市场、相关展会的平台带动作用,使石材产业迅速崛起。
然而,产业有兴有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高速发展了20多年后,南安石材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面对“烦恼”,南安石材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本期西岸观察与你共同关注。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这句名言,用来描述眼下的南安石材业,最恰当不过。
有迹象显示,随着转方式与调结构成为发展主流,南安的石材业,正在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那些率先调整策略,主动迎合时代潮流的企业,正在经历“浴火重生”;那些依然固守原有发展模式的企业,正面临生存危机。而整个南安石材业,正在转型升级的路途上大步前迈。
“成长的烦恼”
从南安市区出发,驱车前往石材重镇水头,越是接近镇区,企业密集度越高,竖立在公路旁的广告牌也渐多。
在世界石材版图上,水头无疑是一个不能抹去、不容忽视的存在。短短20年间,水头镇石材产量已占到全国石材产量的40%,出口额占全国的45%,全国70%以上的石材销售量被水头人掌控。在我省十大产业集群中,水头石材产业集群排在第一位。世界上所有的石材品种,在水头都能找到,水头已成为辐射全国、影响亚太的国际石材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重要集散地。
然而,和所有的传统制造行业一样,在历经20多年高速发展后,南安石材业也开始告别“你赚我赚大家赚”的阶段,迎来了阵痛与转型。
“20年前,哪怕是10年前,随便拉几个人,买几台石料电锯,路边搞个手工作坊,一年也能赚个三四十万元。如今,这样的好光景一去不复返了!”谈到石材业的“黄金时代”,南安市石材工业协会副会长曾文艺不无感慨。
在曾文艺看来,近年来发展石材业所倚仗的劳动力、土地、石材资源、环保成本低廉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生产要素的集体“涨价”,全面蚕食着石材业的利润。
“近三年来,劳动力价格年均增长15%,石材荒料价格年均上涨8%以上,地价高企,环保压力一年比一年大,与之相对应的是,终端石材产品价格却徘徊不前,企业利润率连年走低。”在水头镇,一家中小石材企业的负责人胡景林对记者说。
在胡景林看来,去年初以来,国内房地产调控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放缓,加之货币政策偏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直接抑制了石材的有效需求。在整体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有效需求受抑,给大量石材企业,尤其是中小石材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不过,曾文艺认为,这种挑战与压力,是石材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经济环境共振的结果,某种程度上看,并不是坏事,而是“成长的烦恼”大量企业扎堆于中低端、拼价格、薄利润的局面必须要扭转和改变。
“20多年的高速发展,某种角度看,是粗放式的,不可持续。”曾文艺说。
“多元”突围
多重挑战下的南安石材业,正在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水头镇,与多年前密密麻麻的石材切割厂房相比,如今这里有了新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研发室、展示厅和设计部。
水头镇企业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和过去相比,这几年水头石材企业中的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更加重视研发、设计、新技术和品牌运营。“单纯生产‘大路货’产品已经基本无利可图了,必须在技术、研发和品牌等领域有所突破才行。”这位负责人说。
走进万灵石艺的展示厅,一幅幅精美的石材拼花、石材绘画随即映入眼帘。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徐悲鸿的《奔马图》……若不是凑近细看,谁能想到这些栩栩如生的画是在石材车间利用边角料制作而成的呢?
在鹏翔公司,记者看到,通过岗石生产真空振动加压成形技术,将加工企业废弃的石粉、边角料“糅合”成人造大理石,利用其比天然石更强的耐磨、抗压、抗折等优势,像木头一样任意裁剪成各种新款家具,而裁剪下来的边角料又可以回炉加工……整个“废物变宝”流程,让人为之惊叹。
这些利用边角料、废石碎石的企业,一方面解决了石材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变废为宝,节约了资源,拓展了行业发展空间,给石材行业带来了一股新气象。
统计显示,目前,南安市共有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140多家,产品有人造岗石、石材马赛克、加气混凝土、蒸压砖、石材工艺品等,石粉 率达到65%,碎石利用率达90%以上,年产值可达15.6亿元。南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基地。
一些石材企业更积极探索,一改人们对石材的传统认识,提出了“创意石材”和“奢侈品石材”的概念。
走进英良石材集团的“五号仓库”,仿佛进入了一个大自然艺术奇迹的博物馆,天然奢华石材系列、半宝石系列、化石系列、水晶系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不同的矿石糅合在一起,经过多道工序的切割打磨后,展现出令人赞叹的线条和图案,完全颠覆了一般人对石材的印象。
“我们要把石材也做成奢侈品,打造石材业的第一个奢侈品品牌。”英良石材副总裁齐飞所说的奢华石材品牌,便是“五号仓库”。它既是一个存放石材的地方,又是一个品牌的符号,里面珍藏着英良公司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奇特而又稀有的天然板材,最便宜的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最贵的每平方米标价1.7万元。
英良公司的“五号仓库”、康利集团的“创意装饰石尚秀”、溪石集团的“装饰一体化”、环球石材的“全球石材装饰整体解决方案”……冰冷的石材里,蕴藏着无限创意,也引领着南安石材业向广度不断延伸,向高度不断拓展。
政府“培绿”
上世纪90年代初,南安人突破“依靠自然资源发展产业”的惯性思维,在政府主导下,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孕育而生。这一石材专业市场成功创办后,短短几年就引来了国内、国际的石头及相关产业。
如今,面对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当地政府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主动作为,力求突破。
近年来,在出口持续低迷、房地产调控保持高压的大环境下,整个南安的石材业,走上了一条“内生节约型”的道路,集中体现在循环经济、新材料、节能减排等领域刮起了一股低碳绿色旋风。
面对石材行业的这种“绿色化”趋势,去年南安市出台《促进石粉碎石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和《石粉收集处置与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加大石粉碎石收集整理力度。资金方面,2011年起,南安市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为期五年并逐年递增,用于扶持石粉碎石综合利用科研项目、产业化项目和填埋处置场建设。
“低碳技术一方面可以避开环保压力,同时,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最大限度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让南安石材更有竞争力。政府在推广低碳技术领域的及时引导,传递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鹏翔实业董事长王少芳说。
南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石材业要转型,必须告别原有单纯注重“量”的发展模式,而要实现“质”的提升,关键就在于低碳技术的全面推广,对此,政府提早介入进行引导必不可少。
为加快石材业低碳技术的研发,南安市政府与同济大学共同组建了建筑材料技术开发中心,进行技术攻关。同时,积极引导石材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提高准入门槛,将新建石材企业最低投资额提高到3000万元。
由于低碳技术的开始广泛使用,整个南安石材业的一些行业指标也开始显著转“优”。以能耗为例,目前,南安石材产业能耗为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消耗0.4吨标准煤,比其他产业的0.7吨低了近40%多,“绿色”优势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