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惠安石雕繁华与危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16  浏览次数:513
核心提示:惠安石雕繁华与危机 把设计制作营销市场都留住
转型升级,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变革最为关键。为了培养产业接班人,惠安已开始积极探索。

  转型升级,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变革最为关键。为了培养产业接班人,惠安已开始积极探索。

  精湛工艺成就国内外众多标志性建筑,设计研发利润却落入他人囊中

  年轻人正远离祖辈传下的雕艺瑰宝

  当地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一场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的大戏已然拉开帷幕

  本报记者 庄建平 通讯员 孙少峰/文 张九强/图

  惠安雕刻工艺传承1600多年,精美而优秀的作品,遍布国内外众多大城市。

  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马丁·路德·金的雕像、王永庆石雕像和浮雕像、金门郑成功雕像……近年来,随着多个名人雕像的落成,惠安石雕的美名继续漂洋过海,在世界各个角落传播着泉州这项传统工艺的美名。“惠安石雕”,成功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很多大型、复杂的石雕制作在惠安工匠手中迎刃而解。中国雕塑界的泰山北斗、钱绍武老先生高度赞誉:“惠安石雕传统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惠安县委常委蒋向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由衷地说:“这是惠安雕艺独有的技术和水平。”

  然而,在热烈的掌声背后,一场危机正引起全行业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产业附加值不高,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高额设计创作费用落入他人囊中。

  记者采访了解到,惠安很多企业与设计院、高等院校、名家大师形成松散型的合作关系,接单后,由设计者完成作品创作,惠安企业再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安装等。

  由此绘就的“微笑曲线”链条中,本土石雕业处于曲线中间,主要扮演着“加工、代工”的角色,将利润最大的一块研发、设计拱手让人,高额设计费自然也就落入旁人手中。

转型升级,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变革最为关键。为了培养产业接班人,惠安已开始积极探索。
千年技艺赋予石头灵动的生命,业界正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它的价值。

  究其原因,是本土的石雕创意、研发、设计人才十分紧缺!

  此前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惠安1300多家石雕石材企业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在制造、加工环节裹足不前,无法将产业链上的大部分利润揽入囊中,限制了很多石雕企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化存在不足。

  同时,惠安石雕整个行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其中从事研发、设计的人才却为数甚少;并且,受制于工作条件,许多年轻人放弃了祖辈留下的石雕技艺,产业传承颇有障碍。

  业内人士强烈呼吁:必须强化惠安石雕研发、设计、创意人才的培养。

  一场主动调整、克服危机的大戏正在“中国雕艺之都”轰轰烈烈地上演,方略是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

  记者了解到,当地成立石雕石材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作指挥部,从制订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到拓宽市场,酝酿一场“自内而外”的内生性变革。

  蒋向群认为,转型升级,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变革最为关键,其中,需要形成一支从研发、设计到雕刻、安装,再到展示、营销的人才队伍,尤其要注重培养最为紧缺的创意、研发、设计人才。

  为了培养产业接班人,惠安开始了积极的探索:筹备成立泉州市石雕石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自动化设备,改善工作环境;举办雕艺节和研讨会,促进企业、工人往艺术化、高端化道路发展,培养更多大师;优化创业居住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一流雕塑、雕刻名家大师;依托职校开设雕刻工艺专业,谋划建设雕艺职业学院。

  
高额的设计费没赚到,不少企业现在赚的还只是辛苦钱。

  现状

  惠安石雕沉在

  “微笑曲线”中间

  企业界有条“微笑曲线”,曲线中间是制造,附加值低;两头分别是研发和营销,附加值高。而在石雕产业链中,惠安石雕企业明显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附加值较高环节特别是研发、设计则让给了别人。

  荣耀:千年石魂流淌雕刻中

  若有心盘点一下世界各地竖立的惠安石雕名作,你会惊叹于它总数之多和分布范围之广:耸立于深圳万福广场高达19.99米的龙柱、湖南长沙橘子洲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主干道上的雕龙刻凤牌坊、台湾工商界泰斗王永庆石雕像和浮雕像、金门郑成功雕像、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的郑和雕像……惠安石雕的印迹已经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南京中山陵、西安兵马俑陈列馆等建筑的大型石雕工艺,几乎都有惠安石雕的贡献。

  1600多年前,惠安的能工巧匠将精湛技艺雕刻在留存后世的作品上。历经传承创新,惠安石雕已从发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雕刻艺术中脱颖而出,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形成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

  如今,惠安雕艺发展了“石雕、木雕、砖雕、泥雕、瓷雕”五大雕刻品类,形成了“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微雕”六大雕刻手法。2006年,“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惠安石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核准注册。

  2010年,惠安(含泉州台商投资区)石雕石材产业实现产值143.14亿元,完成增加值47.37亿元,占惠安GDP的11.86%,成为产业支柱,全年出口交货50亿元。

  泉州晚报我来说两句

惠安石雕繁华与危机 把设计制作营销市场都留住


  尴尬: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说着英语、意大利语、格鲁吉亚语等诸多外语的艺术家们齐聚惠安切磋雕刻艺术,这是10月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暨“荣发杯”石雕大奖赛上的盛况。

  “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石雕技术,有世界上最好的工匠。”来自印度的雕刻艺术家Subbanna Gopinath对惠安雕艺赞不绝口。

  然而,盛赞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小的尴尬:参赛选手的助手大多是惠安雕艺工人,他们的工作赢得了参赛艺术家的认可,但作品的知识产权却是属于艺术家的。豪翔石业的广场摆放着两届雕艺节的获奖作品,惠安县石雕石材同业公会会长、豪翔石业董事长蒋细宗说:“这些石头不值钱,但是复制一件作品就要两万元,因为选手拥有作品的自主知识产权。”

  “有匠无师”、“匠多师少”的现象,是整个惠安石雕产业面临的尴尬境地。

  在那些蜚声世界的城市雕塑、名人雕像等大型石雕作品中,绝大多数设计者都是著名设计院、高等院校、艺术大师等,惠安石雕企业主要负责雕刻、安装等环节。

  “高额的设计费都没赚到,企业赚的是辛苦钱”,一位不愿具名的石雕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不少作品上甚至没有雕刻、安装企业的名字”。

  危险:技术人才出现断层

  中国著名雕塑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黄泉福接受中央电视台节目采访后,短时间内,全国各地有200多人打电话报名要当学徒,“但惠安本地却没有人来报名”。

  同样的现象发生在石雕企业,工人断层的危险出现。“30岁以下、50岁以上几乎没有雕刻技术工人,主要都在30—50岁之间。”豪翔副总张龙聪说,这几乎是惠安石雕企业的普遍情况,一旦接到大单,就要到其他工厂借用工人。

  雕刻工人缺乏新鲜血液补充,雕艺人才面临着断层危险,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石雕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等人才了。人才紧缺,正成为惠安石雕产业转型升级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泉州晚报我来说两句

转型升级,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变革最为关键。为了培养产业接班人,惠安已开始积极探索。


  原因

  “点石成金”的艺术

  为何后继乏人

  应该说,造成石雕技术人才紧缺的因素有多方面,总结起来有三大因素,即工作条件艰苦、时代发展变迁、成才之路较长。

  环境:工作艰苦无法留人

  惠崇公路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雕企业。记者随机来到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距离尚远时便看到雕刻扬起的石粉,犹如一层薄雾。走近,地面上积着厚厚一层石粉,耳边是切割机的嗡嗡声。工人的工作服上、头发上、脸上,都蒙上了石粉,看上去像“少白头”。

  工作条件的艰苦,是雕刻工作无法吸引新鲜血液的主要原因。蒋细宗说,即便包括豪翔在内的不少企业做了诸多努力,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石雕企业“工作艰苦”的印象,“劳动强度不下降、劳动环境不改善,就没人来做石雕”。

转型升级,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变革最为关键。为了培养产业接班人,惠安已开始积极探索。
惠安石雕产业着眼于未来,大力调整创新。

  时代:独生子女远离雕刻

  “以前都是少读书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才出来打石头”,惠安县委常委蒋向群分析说,现在的孩子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就业选择空间更大。相对于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每天衣着光鲜上下班的工作来说,石雕厂里灰头土脸的雕刻工作,显然不具有吸引力。

  此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不愿、不忍让孩子吃苦、接受磨炼,而是千方百计帮他们找一份清闲安逸、收入不错的工作。

  时间:成才需要多年火候

  雕刻技术人才成长需要一定年限,工艺的“艺”字,就体现在技术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60岁比50岁更厉害”。黄泉福说,学习雕刻,要耐得住寂寞,“木雕没有6年是学不成的,然后才能根据自己想法进行创作”。张龙聪则表示,学习惠安石雕的雕刻至少要2—3年才能有所成,而学习碑石切割雕刻则只要2—3个月就能基本熟练,很多人宁愿去做碑石。

  另外,记者了解到,石雕安装工人与雕刻工人工资不相上下,又能到外面到处跑,特别是石雕与建筑结合后,石雕外挂安装的工作量增大,新招工人就更不喜欢待在厂里,而倾向于选择做安装工作。

  如果没有坚实的底座,站在顶尖的艺术就难以起舞。石雕产业要生存发展,需要吸引人才,融入现代技术。

  雕工精细,灵活运用多种文化元素。

  对策

  千年工艺、百亿元产业,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戏正在上演,人才与创新是其中的关键词。“一旦设计、制作、营销、市场都在这里,这个产业就壮大了”。

  转型:

  三招壮大研发设计队伍

  “研发、设计、雕刻、展示、营销,惠安石雕需要一系列的人才。这其中尤以创意、研发、设计人才最为紧缺。”在蒋向群看来,正在制订中的《惠安县石雕石材行业发展规划(2011—2020)》就是要让整个产业“走上集聚化、规模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他认为,培养此类人才有三方面途径。

  一是把工厂一线优秀工人培养成大师。为工人创造成才条件,通过实战历练、雕塑理论学习、参加研讨会和大赛等,让他们在国家级、世界级的层面参加竞争,积累经验、提高水平,申报各级工艺美术大师。

  二是鼓励年轻人、工人报考雕塑、美术专业。让这些专业学生到惠安创业,扎根本土,与本地雕艺相结合,成为设计与雕刻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引进国内外大师名家。营造良好的创业居住环境,邀请国内外一流雕塑家、工艺美术大师到惠安创作,成为惠安石雕产业的“设计院”、“智囊团”。

  蒋向群对未来充满信心:一方面鼓励大师创作,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另一方面极力改善和提升现有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市场集聚,扩大规模效应。产业壮大了,附加值提高了,工作也就更加体面,对人才就更有吸引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将进入良性循环。

  创新:

  成立联盟攻关数字化生产

  “要依靠科技进步。”蒋向群认为,要提高产业的吸引力,必须研发专门的数字化设备,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生产污染。生产第一道工序就交给机器,精雕环节再采取手工雕琢,或者说,批量的产品用机器生产,限量版的艺术品则由大师操刀。

  令人欣喜的是,再过不久,有10多家企业参加的泉州市石雕石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将成立,形成5个技术小组:吸尘设备研发小组、墓碑生产自动化设备研发小组、雕刻自动化研发小组、循环利用研发小组、管理创新研发小组。

  惠安县科技局局长江奕春告诉记者,吸尘设备研发小组拟研究小件雕刻固定式吸尘设备和大型石雕车间的移动式吸尘设备,预计2011年12月—2012年4月份解决墓碑、建材生产固试吸尘器定型生产推广;2012年6月计划实施雕刻工序移动式吸尘设备研究。雕刻自动化研发小组预计2012年10月份平面雕刻机完成试验投入使用,立体雕刻(圆雕)机械预计于2012年底争取生产出样机试用。

  此外,还将引导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开展石粉、废水综合利用。

  培养:

  考虑开办雕艺职业院校

  位于东桥镇的惠安开成职校里,十几名学生正在练习制作影雕这是他们踏上雕艺殿堂的第一步。

  去年,该校开设了雕刻工艺(石雕与木雕方向)专业,招了18名学生,今年招了24名。校长王灿彬认为,这个专业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工艺美术师,二是石雕企业管理人才。“目前主要是打基础,恢复性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把专业办好了,学生多了,才能谈培养创意设计人才。”

  更宏伟的人才培养蓝图开始形成轮廓,惠安依托职校办好雕刻工艺专业,依托劳动技能培训对工人进行短期定向培训,提高其专业理论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开办雕艺职业学校(学院),目前惠安已在开展关于建设雕刻学校和培养雕艺人才的课题研究。

  与此呼应的是企业、大师设立的“大师工作室”,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或者学院导师制的形式。黄泉福认为,“一位师傅最多同时带10名学生,五六名最好”,这种形式下,师傅会更严格,徒弟能学到更多东西。日前,惠安刚表彰了一批“雕刻世家”,并举行工艺大师收徒拜师仪式,意在塑造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希望未来,每个龙头企业都能成立大师工作室,爆发出团队研发的力量。来源东南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