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栗战书:打造贵州石材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10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浏览次数:235
核心提示: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贵阳调研时指出要把贵阳石材做出特色,做成精品,做成产业和提升石材产品文化品位,如何破解这道题,在园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贵阳调研时指出“要把贵阳石材做出特色,做成精品,做成产业”和“提升石材产品文化品位”,如何破解这道题,在园区和省市有关部门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现将我的一些思考简述如下:

  石文化的基础——赏石、玩石

  石与人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是石头,最早的饰物也是石头。据考古发现,早在1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用作饰品的石珠。

  在完成了由单纯地满足生存等物质生活的需求到追求精神生活的过渡后,石头就上升到了精神生活的层面。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明确罗列了各地名山所产名目众多的观赏石。在《尚书》的《禹贡》篇中,甚至提到奇石作为地方贡品上缴中央。赏石、玩石构成了石文化的第一个层次。

  石文化的中间层——建筑装饰

  石头是一部无言的“书”。据史料和考古发现,人类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石头垒筑“居室”,但真正意义上把石头作为建筑材料的还是公元前2500前的青铜器时代。西汉末年已大量使用“曲阳玉”作为建筑材料、雕塑佛像等艺术品。元、明、清三代,则大量地采用石材做宫殿的栏杆、华表以及宫内的艺术品。

  从古至今,从建筑的结构,到建筑表面的铺装,再到建筑环境中的装饰,石材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对石材的选择、组合、雕刻,可以赋予建筑物不同的性格与韵味。从对把玩件的欣赏到对一幢建筑的整体把握,人们对石头的认识和对石文化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石文化的最高层次——石材应用与城市风格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不同的城市文化,影响着建筑风格的形成,导致了不同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建筑是城市风格的第一印象,富有风格内涵、保留着历史文脉的建筑,正是城市风格的外在表现和依托载体。城市风格主要是由建筑形式构成,而建筑风格则是城市建筑的重要外在形象,其可视性既是建筑审美观最集中的直接显现,也反映了城市的个性特色。

  除了建筑造型外,不同的材料也直接影响着建筑风格的不同。当石文化与城市风格相结合后,石文化就成为一种公众艺术、一种大众文化,形成了石文化的最高层次。

  贵州是一个石材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也是全国大理石的重要产地,已探明储量超过30亿立方米,排在国内前列。大理石的品质优良,其中木化石米黄、羊艾米黄、琥珀玉、海贝花、灰木纹等品种响誉海内外,国家大剧院也采用贵州产大理石“海贝花”。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的石材资源也非常丰富,资源储存量1亿立方以上。其他条件更是得天独厚,拥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资金、技术、交通、市场等优势。

  贵阳的石材资源开发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年间(1398-1435),时任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协镇李仁宇奉命以军务入黔,携家眷移至花溪石板哨开山凿石,建堡屯兵,利用石材建造屯墙石房等。清朝时期,黔陶乡出现了石材加工作坊。解放以后,石板乡(现为石板镇)民间出现手工锯石作坊,产品以墓碑石、石瓦片和建筑石材为主,主要供应花溪及周边区域。上世纪80至90年代,花溪石板、党武、黔陶等一线的石材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创造了地域性品牌。

  近年来,贵阳石材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品质、档次不断提高,机械化采掘和加工开始出现,石材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一项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巨大产业,贵阳石材产业尚处在梯度发展的成长期。要做大做强这一产业,还须赋予其文化的底蕴,使丰富的资源与城镇化建设挂起勾来,用石头来表现城市的风格、特色。目前,在整合、聚集各地石材企业、资源和石材深加工的同时,要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把石材作为我市城镇化建设中的一种主要材料,加大推广和使用的力度,使新城更美丽,老城更有个性。

  另外,通过做大做强产业,打造地方品牌,向石材初加工地进行辐射,向省内乃至全国进行辐射,在此基础上,再次聚集各地石材资源,形成聚集—辐射—再聚集的良性循环,使之成为贵州石材产业发展的“辐射源”和贵州石材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