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市场虽然异常火热,却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鉴于此,12月8日下午2点30分,主办方组织召开了“中国当代雕刻艺术研讨会”,特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评委20余人共同探讨中国当代石雕艺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试图在纷繁迷乱之中,寻找一条中国当代石雕艺术的崛起之路。由于此次会议在福州召开,与会专家更多的以福州寿山石为例,正契合当前寿山石的收藏热潮,为收藏爱好者提诸多借鉴意义。此次会议由中国民协寿山石专业委员会、福建省民间艺术家联谊会秘书长叶少波主持召开。
市场在壮大,艺术在倒退
研讨会刚刚开始,山花奖评委、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陈辉首先从艺术史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变化,即西方雕刻艺术从古希腊时期发展至今,艺术从具象到抽象,而中国雕刻艺术,从秦汉的雄浑粗犷至明清精细繁复,则是从抽象逐渐具象的过程,东西方雕刻艺术的发展方向完全相反。西方雕刻从最初仅仅将石材视为载体,逐步体会石质之美感,认为石头有自己的语言,可以与人产生交流,而中国传统艺术原本提倡天人合一,当代雕刻艺术却因过于追求具象,表现繁复,忽视了石材的自然表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龚继遂则直言不讳,直接指出从抽象到具象是中国当代雕刻艺术的倒退,对当前国内雕刻水平极不满意,浪费了大量珍贵的材料,并指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创造要依靠资源整合,即收藏者、文人、工艺师三方合作,仅局限于工艺美术大师的圈子中是没有出路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创作是由收藏者、文人、工匠三方合作产生的,即收藏者提出要求、提供资源,文人设计“样式”,工匠负责具体操作。而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缺乏创造力,工艺师对“样式”依赖性太高,脱离“样式”即无法创作,这也是当前雕刻表现形式越发具象的根源所在,工艺师因缺乏思想和创造力,只能依靠复制拷贝,制作他们所看的见的,“写实主义”因此堂而皇之的成为他们的“样式”来源。
龚教授还以寿山石雕刻为例,指出当前寿山石收藏重材质不重工艺同样是历史的倒退,寿山石雕在雕刻届和整个艺术领域中也是在退步的。寿山石目前的现状与和田玉的境遇如出一辙,乾隆一朝制玉超过宋元两代,消耗大量原材料,原本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下演变为“玉不琢才成器”,寿山石前些年同样大量开采,同时充斥大量拙劣的雕刻,因此当前更不能以不成熟的工艺浪费材质,一定要整合资源进行有效设计,追求艺术美感,并且艺术要大于材质才有出路,才是“绿色、环保、节约、人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