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黄冈整治“疯狂”石材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浏览次数:578
核心提示:黄冈市位于湖北大别山老区,境内石材资源丰富。据黄冈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曾凡松介绍,2002年以来,沿海企业纷纷向内地转移,恰逢各地招商引资热情高涨,石材开采很快在大别山里“疯狂炸响”。
      300多个企业、2.3万就业人员、近20亿元年销售收入,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湖北省黄冈市来说,石材开采加工是一个“支柱”产业。然而,据当地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目前黄冈的石材业已有247家企业关闭。“支柱”产业为何遭此“境遇”?
 
  大别山上演“疯狂的石头”
 
  黄冈市位于湖北大别山老区,境内石材资源丰富。据黄冈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曾凡松介绍,2002年以来,沿海企业纷纷向内地转移,恰逢各地招商引资热情高涨,石材开采很快在大别山里“疯狂炸响”。
 
  他说,当时的发展强调GDP,招商门槛低,政策优惠,沿海地区等外来资本大量涌入。同时,本地民间资本也纷纷“进山”。
 
  石材产业甚至写进各级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地方发展规划,还被一些县市列为重点支柱产业,很快在全市呈现“井喷”之势。数据显示,到2010年,黄冈市已形成八大石材集中产区,石材矿山280个,规模板材加工厂100多家,投入的资金超过20亿元。
 
  石材产业给黄冈带来了一定的税收和就业岗位,一些贫困山村和农民靠此致富。但是人们也很快发现,它还带来了难以弥合的“伤痛”。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粉、渣、边角废料,严重污染周围水土、大气,一些农田土壤板结、沙化,一些河流变成了“牛奶河”。
 
  石材资源被掠夺性开发,植被破坏,山体开裂,今年,仅蕲春一县就发生了5起泥石流自然灾害。
 
  重拳出击治理“满目疮痍”
 
  行驶在大别山旅游公路蕲春县株林镇路段,两旁连绵的青山上,一处处裸露的山岩像一道道伤疤十分扎眼。
 
  记者爬上株林镇黄泥坳村800米高山,眼前全是采矿遗留下的大堆乱石,多年开采留下了十几层楼高、三四个篮球场大小的矿坑。矿主陈松柏告诉记者,他的矿已经关闭几个月了。
 
  满目疮痍,不忍目睹。早在几年前,当地群众对此就反映强烈,许多网友发帖呼吁整治。
 
  2010年底,黄冈市政府下决心治理石材乱象。连续3年,市政府一年一个文件,从抓大关小,到冻结审批,再到全面关停,措施一年比一年严厉。国土部门不再受理石材开采申请,风景名胜区、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灾害危险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域被划为“禁区”,石材企业一律关停。
 
  曾提出药材、石材“两材兴县”的蕲春县,2012年15家采矿许可证到期的矿山已全部关闭,今年将关闭境内所有石材矿山。
 
  县委书记徐和木说,关闭阻力很大,但县委县政府决心更大,坚决纠正“不科学”的发展方式。
 
  “保护好我们最大的后发优势”
 
  整治“疯狂”的石材产业,有人担心影响发展、影响税收。
 
  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黄冈,就是保护好我们最大的后发优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路径。”刚刚完成的一项大别山生态补偿研究表明,如果用货币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黄冈800里大别山,一年就是225亿元。
 
  针对废弃矿山矿坑,黄冈市投入专项资金,并整合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项目资金,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截至目前,已完成石材加工厂环境恢复治理147处,完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98处,已在废弃矿山矿坑周围植树近5万株,植草5000多亩。
 
  对关闭的矿山和加工企业,各地积极帮助转产、转岗、转型。按照“产业集聚、用地节约、布局集中”的原则,建设石材产业园区,引导和扶持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生产,做到“最佳生产、最少废弃”。目前,入园企业已达179家。
 
 
关键词: 黄冈 整治 疯狂 石材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