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雕刻技法,又日臻精进,且有突破。除了圆雕、高浮雕、薄意等常见外,尚出现了阴刻和链条雕刻。1997年夏,被彩印成国家邮票发行的干隆帝印玺《三链章》,就是此时的链条雕刻的杰作。
作为清代寿山石文化昌盛的标志,突出地表现在石雕艺坛上出现了技艺超前的一代宗师。关于这一点,首先要说到的是杨璇与周彬。杨璇又名杨玉璇,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客居福州,精于寿山石人物、兽钮的雕刻。他首创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根据寿山石的丰富色彩依色巧雕,即所谓的“取巧”,使人物、动物、花鸟等的造型,达到形、神、情、趣兼具。他构思精妙,刀法古朴,是公认的寿山石雕的鼻祖。《达摩过江》是其代表作。像高约10厘米,达摩的左手提着衣褶,右手托着草鞋,头部微侧向前,显其过江之势,动感自然舒展。佛像面额饱满微笑,两眼圆睁,鼻宽且平,两唇略张,给人以全神贯注之感。衣纹雕刻得既贴切妥当,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架裟上并有宝石镶嵌,可谓匠心独运。
与杨玉璇同时代的另一位石雕大师是周彬。周彬又名周尚均。他喜用夸张的手法刻兽钮,使其形态与众不同;印旁的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其精细的雕风令人叹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寿山石珍藏品,多为杨、周两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作为当时的福建地方贡品送京。
清代寿山石文化鼎盛的第三个标志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两部寿山石专著出现在这个时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福建侯官县著名学人高兆(字云客)自江左回乡,受友人“怀瑾握瑜(指把玩寿山石),穷日达旦,讲论辨识”的影响,也被卷入了“寿山石热”中来。他分别从十余位友人处借览了140余枚寿山印石,进行研究分析,时经一载,于次年写就了世上第一部寿山石文化专著《观石录》,既记录了当时寿山农家“日数十夫,穴山穿洞,摧岸为谷”的采石场面和“逵路之间,列肆置侩”的售石活动,又介绍辨识各类寿山石的形性和色质,指出与石接触,“心目既荡,嗜好为移”,令人陶醉于美石之中。他还介绍了清初石雕的部分技法,为寿山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时间过了20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著名文人浙江萧山毛奇龄客居福州开元寺,也被卷入了当时榕城的寿山石热潮,成为寿山石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他以出身翰林的赏美眼光和非凡的文笔,对收藏的49枚寿山石进行究识,写就了继《观石录》后的第二部寿山石文化专著,称为《后观石录》。专著除了对寿山石的色彩、质地、雕艺等方面进行比前书更深入细致生动传神的研讨描述外,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寿山石分类法,为后人确立了品石的标准。“三坑”分类法虽不尽完善,但至今影响不衰。前后观石录的问世,又推波助澜地掀起了数百年来世人争玩寿山石之风,并将此“闽中瑰宝”从“天生尢物”推到了尘世上的帝王石和娘娘石的宝座。
清时,寿山石文化昌盛的第四个标志是出现了名冠众石的新石种——田黄石。明末清初,田黄石为福州文人曹学全偶然发现,从此身价剧增。据陈亮伯于《说印》中说:他初入京时,“每石(田黄)一两,价六两至十五两银”,以后更增至“换银四十两”。崇彝在《说田黄补》中也说:“七两之石(田黄),竟得价二千数百元”。“一枚田黄章,重不过一两四钱,竟以二百五十元取之”。田黄因其极为罕见、珍贵,故雕琢制作也极为致小心。上面提到的干隆御宝《三链章》就是由高级雕师和篆刻师在一块大田黄石上精心合作雕成的。从左图实物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三条活石链条,连结着三枚印章,左印方形,刻“干隆宸翰”,右印亦方形,刻“惟真惟一”,中间印为椭圆形,刻“乐天”,极为精美珍贵,大方典雅。
台湾故宫博物院亦收藏有一套九方的清时田黄印章《鸳锦云章》。每方印章均刻有不同的古兽印钮。印文由“循连环”三字组成,每方印有九个字各方篆体不相同,九方便有九种篆体。将田黄石切割成相同的方形印章,本来就是一桩难事,何况还要雕上不同的印钮,刻上不同的篆体字。真可谓构思精巧,刀法纯熟,实为稀世珍品。
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福州寿山石雕因发源地的不同,师承关系的各异,市场对象原分野,以及雕风习俗的区别等原因,出现了流派,主要是东门派。流派的竞争和发展,成为寿山文化提高的推动力,促进了从清末到民初百余年间寿山石雕事业的繁荣。
东门派的师承关系和艺术风格
“东门派”发源于福州东门外的后屿村以及毗邻的樟林、寿岭、横屿各村,以同光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林谦培以雕刻观赏性的陈设品为主,供应世俗和市场需要,作品注意巧色和装饰效果。刀法考察雕镂结合,修光喜多施以刀法。林谦培多才多艺,既能雕制印钮、博古,又擅锦纹开丝,作圆雕人物也大有特色。雕像多颅著身短,衣褶流动,静中有动,而面目传神。其嫡传高足为林元珠,为东门派副座人物。他的构思别出新裁,运刀婉转流畅,人物、山水、花鸟雕刻无所不精。所刻印钮多用开丝法,毫发间条条清晰,不断不折,堪称一绝。林元珠三传弟子:一传次子林友清;二传堂弟林元水;三传弟子郑仁蛟。林友清秉承家法,又时出新意。其薄意雕与西门派的薄意大师“西门清”林清卿齐名,被称为“东门清”,传为石雕艺史佳话。郑仁蛟师事林元珠后,又先后学习青石雕、木雕、木偶、泥人等民间工艺,以他艺之长融于石雕之中,使所刻人物、动物、钮饰更具特色。许多民间喜闻乐见的传说,在其刀笔之下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于石坛上。郑仁蛟再传弟子甚众,出色者有黄信开、黄恒颂、王乃杰三人。黄信开擅刻观音,黄恒颂善雕水牛,王乃杰以刻石榴盂见长,均成为收藏家竞相求购的珍品。
当代“东门派”传人,造诣高深,影响深远者,应是雕刻大师周宝庭和林寿甚二人。周宝庭,是东门后屿村人,先师从林友清,后又拜郑仁蛟为师,擅长古兽、仕女、印钮雕刻。他虽出道于“东门派”,却善于吸收“西门派”的技艺长处,是一个融汇东西两派艺术的重要人物。以所刻古兽和鲺钮为例,既有东门派的尖刀法的深刻、剔透、灵巧,又有西门派圆刀法的薄雕、深厚、凝重、寓意的情调。他的杰出贡献,还在于晚年致力于传统古兽雕刻艺术的整理,以惊人的记忆力,默刻了古兽200余种。这些作品使古兽雕刻从印章装饰物成为独立的雕刻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他工艺美术界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